历史版本15 :明确目的 返回文档
编辑时间: 内容长度:图片数:目录数: 修改原因:

数据可视化第一步,首先要问:即将产生的这份数据可视化报告谁来用,什么场景下用、用来说明什么问题,选什么样的数据比较合适?

总结来说,就是要明确目的。

目录:

相同的数据讲不同的故事编辑

做一份可视化报告时,即使数据一样,关注的点不一样,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将不一样。

我们拿考勤数据来举例,同样是进行考勤分析,员工和老板的使用目标和场景是一样的吗?

员工视角

对于员工来说,我们希望看到个人行为维度的功能与数据统计:

  • 这个月迟到了多少次,会不会影响全勤奖?

  • 这个月请假了几天,年假还剩余几天?

  • ……

老板视角

对于老板来说,他的诉求更多是通过考勤数据为人事管理、考勤排班、绩效考核、薪资福利等方面提供参考,方便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管理。

  • 老板想看一下每个月有多少人会迟到,拿全勤奖有多难?

  • 老板通过部门员工的考勤统计,发现小 A 同学这个月的请假次数特别多,那就要特别关注下 小 A 的工作状态,预判小 A 是否有跳槽倾向,或家里有重大变故等,及时进行人员调整。

所以,我们在进行一份可视化时,明确目的非常关键,受众是什么,他们有什么问题要解决?要什么数据?这将决定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可视化分析。

比如以上考勤场景,当我们想以老板的角度了解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时,那最终明确目的环节,我们就确定了用户、使用场景和要用到的数据。

如何确定要讲的故事编辑

确定目的时,我们要能发散,也要能收敛。

1. 发散:探索

确定目的,其实就是一个了解需求,最终确定要落地内容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首先应该是发散的。

  • 业务背景:业务方是谁?可视化的目的是什么?

    为什么要做数据分析,是希望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,还是希望提升某个业务指标,或是探究某个异常数据的背后原因,这都需要在做数据分析前明确,只有了解了需求才能搭建合适的分析框架,制定合理的分析思路。

  • 了解用户:谁会看这些数据?用户的专业知识水平?

    不同岗位对数据分析的要求不尽相同。比如市场同学更关注新用户转化,销售同学更关注付费转化。所以在数据分析前, 需要明确报告受众,以确定分析的侧重点。

  • 产品分析:用什么产品来实施?投放在哪里?大屏、PC还是移动端。

  • 观察数据:数据来自哪里?数据结构如何?数据极值情况如何?数据是否能实时?

2. 收敛:聚焦

经过第一阶段的发散,第二阶段要进行收敛。如果说第一阶段我们要做充分的需求调研,那第二阶段我们就要将需求聚焦成可落地的方案。

可视化作品可以传达什么?用户想要在可视化上看到什么?

  • 用户目标:可视化要解决什么问题?用户关注哪些核心指标?

  • 设计目标:可视化要表达什么内容?如何凸显用户关注的核心指标?我们期望用户看到什么?

  • 实现方式:如何设计核心指标,需要什么数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