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最大化墨水比
著名的世界级视觉设计大师——爱德华·塔夫特曾在其经典著作「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」中首先提出并定义了 data-ink ratio(数据墨水比)的概念:
一切以展示数据为先。
墨水比是指图表中用于数据的墨水量与总墨水量的比值
墨水比 = 用于数据的墨水量 / 总墨水量
= 图表中用于数据信息显示的必要墨水比例
= 1 - 可被去除而不损失数据信息的墨水比例
那我们该如何提升墨水比呢?
首先,区分数据墨水(用于显示数据)、非数据墨水(用于显示辅助元素,如坐标轴、网格线等)。然后,减少和弱化非数据元素,如去掉背景、网格线等,同时增强和突出数据元素。
2. 颜色使用有意义
确保图表中的颜色用于传递特定的信息,如果不是或有其他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传递该信息,那就避免使用颜色。任意或无意义地使用颜色,极大程度上会对用户造成噪音干扰。如下图所示:
加入太多的颜色,其实并没有额外的意义,所以保持一种颜色即可,如下图所示:
关于颜色使用请参见:颜色搭配一致性原则
3. 避免远距离标注
当对象与信息标注分隔较远的话,用户需要花较多的时间让视线来回切换,不利于信息快速获取。
例如,图例和数据序列相距较远的话,用户在解读数据时需要辛苦地在图例和数据之间来回切换,如下图:
解决方案之一就是直接标记各种数据,利用格式塔临近原则,减少受众在图例和数据之间的来回切换。
4. 慎用3D立体图形
3D 立体图形的透视容易分散用户的注意力,对数据特征造成掩盖。从图表墨水比原则来说,3D 立体图形会增加信息噪音,降低墨水比。
3D 使图形发生倾斜,难以比较,如下图所示:
如无特殊要求,建议优先考虑简洁的 2D 图形直观传递数据,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数据阅读环境。